「挖礦」是什麼?
比特幣的發行有它自己的時間以及數量,大約每十分鐘會由程式碼執行新比特幣的發行,並且授予給參與比特幣交易的某(群)人,因此,獲得新發行的比特幣就好比是獲得剛出土的金礦,所以才會將這些獲得比特幣的人比喻為礦工。而礦工們「挖礦」的動作在英文中稱為「mining」,這是一種比特幣使用者可以考慮、但是只有專業挖礦者才「有可能」獲取比特幣的方法。
挖礦前的準備和三種做法
想要開始挖礦的話,在開始之前有一些事前準備要做,包含硬體投入成本以及運作成本。前者是指硬體的購入、安裝、電費、折舊、場地以及散熱等等;而後者則是維持這些硬體持續運作,所需付出的成本。兩者綜合以後,可以發現其實挖礦所需的成本非常龐大,這也就造成部分擁有大量資金成立挖礦專用硬體設備的以「出租」的方式來回收成本,這種挖礦模式被包裝成一種「商品」並在公開的網路市場上進行買賣,當挖到比特幣時,會依每位承租人的付出比利來分礦,這樣的挖礦模式也就是所謂的「雲端挖礦」。
開採比特幣的做法主要有三種,除了雲端挖礦外,還有「獨立挖礦」以及「合力挖礦」,不過由於目前的挖礦難度不斷提升,且有越來越多競爭者擠入,時至今日想要單靠自己的力量獨立挖到礦的可能已經不大,雖然一旦成功挖礦便可獨自獲得全部利益,但一般比較可行的做法是採用後者「合力挖礦」,也就是團隊挖礦的概念,挖到礦時全團依照每個人付出的比例來分礦。
什麼是礦池?礦機的類型
礦池:早期比特幣還不興盛的時候,大部分人都用自己的電腦來挖礦,最早當然是用盡CPU的能力來運算,接著有人發現用顯示卡的GPU Stream Processors來計算會快更多,可是當大家紛紛投入挖礦以後,出現了很多為挖礦優化的設備,一般個人電腦根本拼不過,因此需要加入礦池(Mining Pool)來挖礦,由伺服器集合所有使用者的運算力量來挖,再由一定比例回饋使用者(礦工),才不會發生挖了老半天卻拼不過專業挖礦機,花了電費卻什麼都得不到的情形。
礦機:由於顯示卡雖然挖礦速度校快,但是顯示晶片原本並不是專門用於挖礦,因此用顯示卡挖礦不僅很耗電而且發熱量又高,如果是3、4張顯示卡所組成的挖礦電腦,更是耗電,最後計算起來很可能挖比特幣的收益都還不夠付電費呢!因此從2013年開始,挖比特幣的重心逐漸轉移到專業礦機上,這種礦機區分為兩大類型:
- FPGA(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,現場可程式化閘陣列):是一種平行架構的邏輯晶片,可以重複編程設計,將軟體燒錄到FPGA上運作,並可將內部的邏輯區塊以程式連接在一起,有容易修改及成本較低的優點,不過缺點是速度比較慢及無法完成複雜的設計,功耗也比較高。
- ASIC(Application-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):與FPGA靈活有彈性的特性不同,ASIC是針對特定應用而產生,例如專為挖礦所設計的晶片,即是對Hash計算優化,當然比起FPGA來說效能更高,且與顯示卡比較來說,ASIC的功能專一,不需加上一堆有的沒的晶片或電容,當然功耗低非常多,長期使用不但節省電費,運算能力也提高至數十甚至百倍以上,專業礦機多是ASIC架構。
挖礦程式教學
挖礦的過程並不複雜,只需要下載「挖礦程式」其實就能開始挖礦。網路上的挖礦軟體百百款,這裡我們將以 NiceHash Miner 這款軟體舉例說明。
首先,根據手上顯卡廠商下載對應的 NiceHash Miner 版本並開啟軟體,在正式開始挖礦以前,有幾個步驟要先設定。
電子錢包頁面中最重要的資訊就是錢包地址,這除了是比特幣買賣家交易時須使用的資訊以外,同時也是挖礦時比特幣儲存的目標位址,點擊幣託頁面中的錢包地址後,就會獲得一串「未命名的錢包地址」,請複製這串數位碼並好好保存。
接下來在挖礦程式中點擊「錢包」(Wallet)選項,將剛剛複製的數位碼貼上後即可完成儲存目標設定。在左下方的「硬體資訊」(Hardware Details)選項中,系統預設會找到你電腦使用的顯示卡型號,也可以在這裡開啟處理器加入挖礦的行列,可根據需求和喜好設定。
LINE: itj50287
挖礦,比特幣,挖礦,ADA,BNB,KSM,BTC,ETC,SOL,ETH,XRP,致富,團隊,組織,零成本,質押,
留言列表